English

不要断了学生作文的“活水”源头

1999-05-19 来源:光明日报 李裕德 我有话说

编者按:教育界许多人士和众多家长反映:中小学生普遍害怕作文、厌烦作文、写不好作文。原因何在?

作文教学的改革,必须关注涉及作文教学的一些传统观念。创造力、获取知识的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。作文教学如何与时代发展同步,使具体的学科教学任务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融为一体?的确值得深思与探讨。

去年本刊曾与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了“语文教改讨论专栏”,为推动这项改革做出了努力。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,因此,此次我们把开辟“作文教学改革专栏”作为去年那场讨论的延伸。希望广大语文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地给予关注与支持。

人们写文章,都是一个由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,再由信息加工到信息输出的过程。人们的头脑吸收了各种各样的信息,经过了头脑的鉴别、整理、挑选、联想等加工手续,然后根据一定的主题,按照各种文章的组织规则输出许许多多有组织的信息,就是文章。从文章产生的过程来看,信息输入显然是写好文章的先决条件。杜甫的名句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就反映了这一点,“读书破万卷”。是往头脑里输入信息,“下笔如有神”便是输出。输入的工作做得好,书读得很多、很熟,有了这个先决条件,便会有良好的输出效果,便可能产生好文章。要想让学生写出合格的文章也是一样,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在输入上下功夫,让学生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,这是一个再明显也不过的道理,跟作家必须深入生活的道理一样。

长期以来,我们的作文教学总是处于困境,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,不在输入上下功夫,不让学生广泛地吸收各种各样的信息,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。一些学生常常在老师布置了作文题之后对老师说“我不会写”,其实往往是没得写。学生没得写,却硬逼着学生写,那结果便可想而知了。

一些人总是强调写文章之前要对学生进行指导,认为指导得好,是学生写好文章的关键。其实,指导无非是给学生作文知识,无非是告诉学生如何进行信息加工。学生头脑里的信息多,作文知识才有指导作用;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,作文技巧再高,又有什么用呢?“巧妇难为无米之饮”,不让学生有米,光教给他们当巧妇的技巧,他们能做出好饭来,那岂不是咄咄怪事!只是在加工上下功夫而不在输入上下功夫,学生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,多年的事实早已证明了这一点。

一些人总是强调对学生的作文要“精批细改”,认为“精批细改”,是让学生写好文章的要领。其实,批改得再精,也只是在输出上下功夫,而不是在输入上下功夫,学生的头脑并不因为教师批改得精而增加了许许多多的信息,那些十分精要的批语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。批改得再细,也无非是在评论“无米炊”或者“少米饮”这也不好,那也不行,极大地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,常常起了反作用。光在批改上下功夫,学生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,多年的事实也早已证明了这一点。

一些人总是强调要把语文课教好,认为语文课教好了,学生作文便有了模仿的对象,作文水平也就提高了。这话从道理上说是对的,让学生学好语文课,确实是在输入上下功夫,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。可是,现在的语文课往往是“不读书,好求甚解”,教师分析得眉飞色舞,头头是道,占用了绝大部分课堂教学的时间;学生呢,却连课文也读不下来,还是没有在输入上下功夫。按照目前这样的讲法,不让学生读书,学生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,多年的事实也早已证明了这一点。

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吟诗也会吟”。一些喜欢课外多读书的学生,往往作文相当好,知识丰富,提笔成文,就是因为他们注重在输入方面进行努力。一些学农、学军或者旅游的学生,原本作文不好,却突然思潮翻滚,感慨万千,要给亲友写信谈感想,就是因为不少东西输入了头脑。北京市一些学校开展“小论文”的写作和答辩工作,学生左右逢源,得心应手,常常能写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好文章,也是因为在输入上进行了努力,让学生阅读了大量的材料。无数的事实证明,努力进行输入,是学生写好文章的先决条件;我们作文教学不能走出困境,跟忽视输入有很大的关系。

宋朝的朱熹有一首《读书》的诗: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要想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,千万不能断了学生头脑里“活水”的来源。现在不正常的应试教育,使一些校长不让学生看报纸,一些教师不让学生读杂志,一些家长不让学生瞧电视,造成了一些学生头脑干涸,无水可流,却都希望学生考出好成绩,那岂不是南辕北辙,事与愿违?

还是让学生多读一些书吧!

(作者单位:北大附中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